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,梁鑫淼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本草物质组的理论与方法学,建立了系统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技术体系,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、中药标准化、中药先进制造和产业化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。
前不久,202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颁给了摩擦中微粒作用机制及超滑机理,项目主要完成人正是雒建斌。所谓超滑,是指摩擦系数被降低到一个极小数值并无限度接近于零的摩擦状态。
钻研摩擦现象数十年,中科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是名副其实的摩擦学专家。电缆厂制作电缆,有一道工艺叫拉拔铜丝。出差去杭州,雒建斌喝到了一碗莼菜汤。摩擦、磨损会引发能源消耗,给设备、器件、材料带来损失。旺盛的求知欲,又一次支撑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研究生,师从我国著名摩擦学专家温诗铸先生。
这是计算机硬盘制造业面临的难题,于是,如何把握好这个度,降低磁头磁盘表面粗糙度,改进保护膜性能,成了雒建斌实验室新的研究方向。没想到,屏幕上的摩擦系数曲线骤然降低。我们一直都有危机感。
⑤科研人员在黄土关键带洛川站安装传感器。安芷生说,西部研究所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跟别人拉关系,只能靠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。35年前,安芷生、周卫健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黄土地,无问归期。研究室始终站在地学前沿,提出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、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、南北半球古气候相互作用等理论或概念,开辟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相融合的新研究方向,持续产出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原创成果,先后在Nature、Science及其子刊、PNAS上发表论文62篇,获1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,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多项国际学术奖,引领亚洲过去全球变化研究,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。
中国科学院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。研究气候环境变化规律,克服不确定性的影响,预测它的发展趋势非常必要。
一个奋进的实验室,永远不会满足现状,永远都是精益求精。同时,它还让黄土室的学术思想不断孕育、成长。这次国际交流为黄土室的首个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,也为实验室今天三个研究群体的特殊人才队伍埋下了伏笔。旗帜树在黄土地 破解黄土身世之谜,这是黄土室成立的初衷。
今年8月,晏宏刚通过国家杰青答辩,可能成为今年该项目最年轻的受资助者。黄土室地处西北,在孔雀东南飞的大环境下,为了吸引人才,地环所想方设法为人才开设绿色通道。这时,如履薄冰就成了奋发向上的动力。今天,地环所拥有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PM2.5日变化曲线,曾为中科院撰写PM2.5治理报告,献策国家可持续发展。
实验室瞄准黄土、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的学科前沿,组织了国际黄土学术研讨会。我相信我们能做一些工作,我对卓越中心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美国气候模拟学家John Kutzbach说。作者:冯丽妃 来源: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20/11/5 8:25:16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在黄土地上创新有为 ——走进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■本报记者 冯丽妃 1985年春,安芷生等一行八人风尘仆仆地从贵阳出发,奔赴西安,组建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。
目前,黄土室利用多种载体开展的研究很多都处于国际前沿。王云强所在的生态环境研究室是黄土室最年轻的学科方向,正在围绕地球关键带科学开展研究,聚焦黄土高原关键带生态环境监测。⑦黄土关键带野外研究。由于中国黄土的研究优势,初出茅庐的黄土室很快就受到国际关注,并被《自然》杂志报导。为了实现目标,大家以室为家,没日没夜地干。相比35年前,今天的黄土室要人有人,要项目有项目,要平台有平台,整个实验室武装到牙齿。
金章东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实验室的一大特色是拥有3个研究群体:立足本实验室的核心群体。短短一年,他们就建立起碳14、稳定同位素、热释光、地球化学、沉积学等实验室。
1985年3月,在刘东生、施雅风、李振声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,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应运而生。他从未放下自己的树轮研究,白天忙行政管理,晚上做研究。
气候变化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,将来必然会成为一个国家要解决的重头戏。陈怡平等认为治沟造地将减少黄土高原的势能差,为治沟造地提出了科学依据,研究集体还划分了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的不同区域和途径。
距今约26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,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,也是全球气候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。当所长前,他头发是黑的,才3年头发已经花白。黄土室刚成立时,一些人曾觉得它缺人、少经费,没什么希望。我国黄土分布广、厚度大,是研究第四纪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载体。
年轻人有拼劲、有闯劲,比我们那个时候思想更活跃、更有追求。人才留在黄土地 35年来,黄土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取得了骄人成就七次全优,成为我国地学领域七连优纪录的两个保持者之一。
一次,周卫健和张景昭被派到塘沽港提取一个急需的仪器设备,当时靠港船只很多,为了抢在黄土国际会议前出实验数据,她们跑到港口管理办公室再三央求调货,最终感动了港口领导,给予了优先。但你要一辈子取得成功,要永远把红旗扛到底,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他们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在服务大气环境污染防治、气候趋势预测、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结下累累硕果。善于发现年轻人、培养年轻人、重用年轻人,给年轻人提供实现理想和价值的舞台。
(冯丽妃)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,位于陕西西安,历经三次跨越。王云强喜欢地环所以能力论英雄,不以关系论英雄的学术风气。近年来,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城镇化的推进,黄土高原不同地质单元出现了塬面破碎、耕地面积不足、局部地区人粮矛盾突出等现象。今天,黄土室的青年科学家逆风飞翔,成为新一代西北人。
在与欧美科学家合作考察过程中,安芷生发现,欧美黄土都是与冰川进退有关的冰缘黄土。1995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35年来,黄土室的科学家们白手起家,让以黄土为载体的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蜚声国际,以湖沼、石笋、树轮、砗磲等为载体的研究站在了第四纪与全球变化研究前沿。其中,85后晏宏出任副主任时仅29岁,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
一个人可以很快成长,一个团队可以走得很远,但一个学科才是真正的永恒。黄河天然径流到底是多少?泥沙为什么减少?当今黄河在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?人类活动究竟消耗了多少水量?刘禹团队一直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。